多元需量反應工具及其前瞻作法之政策研析計畫
計畫年度 112年度
計畫名稱 多元需量反應工具及其前瞻作法之政策研析計畫
委託單位 經濟部能源署
執行單位 研究一所
計畫摘要         政府為開發及有效管理國家電力資源、調節電力供需,推動能源轉型,促進電業多元化供給,進行《電業法》修正,並於民國106年1月26日公布施行,其中「綠電先行」為重要主軸之一。爾後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亦於108年5月1日配合修正公告施行。由於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發電的特性,因此,大量再生能源併網將導致白天時段傳統發電機組出力會大幅降低,甚至解聯待機,導致電力系統慣量不足頻率響應變差,進而衍生電力系統供電穩定度問題。再者,電氣化是普世價值,展望未來國內用電需求仍將持續成長,參酌國際電業經驗,善用需求面管理(Demand Side Management, DSM)及「需量反應」(Demand Response, DR)等負載管理措施及工具可促進再生能源的使用極大化、維持電力系統的穩定及滿足電力市場需求。
       台電公司自民國68年起開始推動需求面負載管理策略實施時間電價,希冀經由尖、離峰時間價差來引導用戶調整用電行為,除逐次漸進拉大尖、離峰時間價比外,並擴大適用範圍至全體用戶(包燈除外);另民國76年起推動需量反應措施,配合系統供需情況提出多元化措施供高壓以上電力用戶選用,目前包括計畫性減少用電、臨時性減少用電、需量競價、空調暫停用電、緊急應變等各項措施。上述各措施之推動,對以傳統火力電廠供電為主力的電力系統而言,確實顯現增加穩定電力供應之貢獻。然而,在綠電先行及鼓勵再生能源發電的政策下,大量再生能源的併網已慢慢造成電力調度的壓力,系統負載曲線已呈現類似歐美主要國家所稱之「鴨子曲線」(Duck curve)現象,傍晚時大量太陽光電消失,如何因應系統第二尖峰(夜尖峰)用電需求是台電公司電力調度的挑戰,也是能源主管機關對電業實施需量反應措施之監督指導的嚴肅課題。
       就電力用戶而言,需量反應措施之選用涉及用戶行業特性、生產作業流程的調整,為電業及用戶間的契約行為,電業措施之研擬應能同時兼顧電力系統供需和用戶選用意願,故必須進行市場調查才能開發潛力市場(新用戶)。值此之際,能源主管機關面臨電力市場改革之關鍵時刻,如何經精進並指導電業檢討目前需量反應工具,研擬我國需量反應制度之改革策略、期程及相關配套,藉以提升電業和用戶間公平交易,提升用戶參與需量反應之意願,實刻不容緩。
履歷填寫
資料傳輸中,請稍侯....